Search

《給孩子多些安全依附,日後會少些分離焦慮》

孩子的娘,開學第二天就隻身前往英國...

  • Share this:

《給孩子多些安全依附,日後會少些分離焦慮》

孩子的娘,開學第二天就隻身前往英國做學術發表。我帶著孩子一起去機場送機。

我關注的焦點,全在孩子的「分離焦慮」上。

默默地觀察。

一年多前,孩子的娘也曾去美國出差十餘天。頭三天,孩子每天晚上入睡前會偷偷掉淚。

對比當時,這一次,他只在媽媽隱沒於出境入口時,緊緊抱住我大腿,轉身望著媽媽揮別的身影,眼眶一紅、掉了兩滴眼淚。

然後就賺了一頓超豐盛的早餐。

--------

「孩子真的長大了。」我心裡忍不住感到一陣欣慰。

然而,孩子的分離焦慮,難道是隨著長大就會自動降低許多?

有一小部分是,另一小部分是孩子天生的氣質,但大部分是刻意訓練出來的:
一、在與孩子分離前提前預告,並且給予明確而具體的返回時間。
二、配合正向親密的肢體接觸,讓孩子的小腦袋瓜不會理解為自己是被拒絕或遺棄。
三、在預定返回的時間歸來,並且再度發出正向親密肢體接觸的邀請。
四、看看孩子的回應方式,如果孩子一時之間抗拒肢體接觸,則給予空間與時間,耐心等候;當他準備好了,我們會感覺得到。

多次以後,孩子會慢慢被教會:爸爸/媽媽雖然暫時離開,但不是因為不愛我或不要我而離開,而且會再回來。

--------

最大的忌諱是「用騙的」。

我家兒子將滿週歲前,由於我們夫妻倆都復職了,所以暫時託給住鄉下的阿公阿嬤照顧。

我們當了近一年的「週末父母」:週六返回鄉下陪孩子,週日傍晚離開。

我記得剛開始,阿公阿嬤要我們在週日下午趁孩子還在午睡時「偷跑」,免得分離時孩子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我們會走不了。他們也會很難安撫小孩。

一開始我們的確是想著「尊重主要照顧者的帶法,不要打亂他們的步調,以免阿公阿嬤週末過後太難接手。」,所以照做了幾次。

很快,我就驚覺這樣不行。因為孩子是很敏銳的,先是週日下午撐著不敢睡(怕睡醒後爸媽又不見了),接著不只不敢睡,還會不時確認爸媽是否在身旁,深怕一個不注意,爸媽也會不見,常常顯露出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加上沒有午睡,情緒更不穩定。

從此,我們改成提早半天預告,讓他知道我們不是馬上要走,而是還會再陪他幾個小時之後才走,協助他「預備分離的心情。」

同時答應他:若他願意睡午覺,我們會多留一些時間,陪他睡完午覺、等他醒來之後才走。(#而且一定要說到做到)

離開前,則讓他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會再回來。但即便如此,分離之際孩子還是會有情緒,只是會逐漸緩和些。

我記得大約花費了兩個月,孩子才慢慢適應。我們回到家時,他不會欲迎還拒,而是心口一致地熱情迎接,離去時也願意揮手說再見(雖然有時候還是淚眼汪汪)。

自此之後,即使是其他的分離情境,孩子的安全感越來越足,難過歸難過、不捨歸不捨,但依舊能好好道別。

--------

用騙的、用偷跑的,彷彿「眼不見為淨」,看似省去許多處理孩子分離焦慮的心力與時間,但這些省下的心力與時間,快則「日後孩子會用其他負向方式向我們加倍要回去」,慢則「孩子在成長過程得靠自己耗費更多心力與時間去消化甚至處理這些分離焦慮」,或是「在與重要他人的關係裡,極度缺乏安定感與安全感」。

#偽單親日記
#誰再給我說帶孩子很輕鬆怎麼會連個孩子都帶不好的給我試試看


Tags:

About author
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近20年,並長期投入性別、家庭與婚姻系統、權力議題領域。堅信:「好的教養,是孩子一輩子的養分」;「父母幼時的傷痛若經療癒,是孩子的福份」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堅信:「好的教養,是孩子一輩子的養分
View all posts